特約評論:請給顧客一個沒事就來商場的理由
此前媒體報道《授權生意經:1毫米之差》稱,越來越多的商場與迪士尼等卡通廠商跨界合作某商機。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商場娛樂化營銷愈演愈烈,離商品越來越遠,跟顧客越來越近。
以杭州為例,100哆啦A夢秘密道具近日亮相杭州西溪印象城,杭州大廈21周年慶九月開啟甜蜜狂歡做“SUGARLAND糖果樂園”,杭州萬象城七月開啟“迪士尼90周年慶典”巡展……業內始作俑者,大概是今年五六月做“大小孩”主題活動暨HelloKitty40周年慶和創藝英倫主題展的銀泰商業集團,他們去年集團慶的主題是“小怪獸”。
幾十年來,商場尤其百貨商場,商品是主訴求,顧客就是購物、購物,商場就是促銷促銷。而體驗經濟時代,國際化購物中心興起,百貨購物中心化,顧客體驗首當其中,一些看似與商場、商品無關的活動訴求,卻連打動人心,與顧客情感發生關系,才有顧客沒事就來商場的理由。
這樣的理由通常有六個元素,喚起童真、吸引家庭型消費、購物娛樂化、商品同質化嚴重、折扣已老、電商不可替代等。
大約從前年開始,一二線城市的部分購物中心里就開始有成人過“六一兒童節”了?,F代社會壓力較大,80后、70后一代童心未眠,又有移動互聯網推波助瀾,過六一就是回憶童年,曬純真。由此可見,喚起顧客的童真,是商家無意中直擊人性柔軟的。
購物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吃喝玩樂購一體化,比如先生喝咖啡、看電影,太太去做美容、買衣服,小孩去游樂場、溜冰場,全家人一起吃飯、逛店。去傳統百貨公司,太太就是主角,因為要買服飾和化妝品;而去購物中心、新百貨公司,孩子常常是主角,父母陪著孩子玩,所以卡通等非商品促銷活動最能吸引孩子。家庭型消費比重不斷加大。
媒體和商場很相似,都是解決內容、渠道、關系的問題。以電視媒體為例,全國省級衛視前三的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都是娛樂立臺。而早年,他們應該都是當省喉舌、新聞立臺。
幾十年前的供銷社和百貨大樓,顧客購物是憑票的,這是供不應求;后來商場內容慢慢豐富,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但買東西也還是一件鄭重其事的事,逢年過節或家有喜事才添置新裝。到后來,服飾時尚也變化了,越來越少的布料,可能是性感,越來越多的樣式可能看心情,渠道也更多元化了,顧客購物開始為取悅自己,購物就變成了一件好玩的事,娛樂化應運而生,關系就不同。
往憂患意識里說,商品同質化是個嚴重問題。兩家商場之間,品牌重復率在五成左右都算少的。地段、定位、商品、服務相似,顧客與你非親非故,憑什么來你這里購物?
中國的供應商和百貨零售商還是一對歡喜冤家,因為有博弈。強勢商場壓多數品牌,強勢供應商在多數商場橫行霸道。市場開拓、定價權都在品牌商,商場也有苦衷。
早年的買贈、滿就減促銷曾讓門店生意火爆,這幾年不行了,電商有更低的折扣,不同實體店都有相似的折扣。一句話,折扣已老,不能飯了。
實體店的優勢不在少數,在電商崛起的時代,最不可替代的是體驗。而與商品無關的這些活動,基本上是要顧客參與的。他參與了,就變成了“他”的東西。
粉絲經濟來臨,商場越來越需要提供顧客沒事就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