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轉型升級創特色
2013年元旦假期,在打折優惠的重重誘惑之下,各大商場、超市照例擠滿了前去搶購的人們。統計顯示,一線多家百貨公司,3天攬金過億元,同比略微增長,實現了新年消費的開門紅。但業內人士都深深地明白,繁華的背后難掩百貨業上一年積累下來的困頓和疲態。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零售百貨業增長乏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電商的頻頻發力更讓傳統百貨感到四面楚歌,“不做促銷等死,做促銷找死”,百貨業身陷打折促銷的車輪戰而難以自拔。不過,越來越多的零售百貨企業已經意識到,僅靠打折促銷這種傳統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開始紛紛尋求轉型升級。
多重壓力下,頻現盈利預警
記者走訪多家百貨商場看到,在各類促銷優惠的吸引下,商場人潮洶涌,不僅黃金首飾因為婚嫁高峰而旺銷,傳統的服裝和電器類產品也熱銷。
雖然2013年首戰以開門紅告捷,但是業內人士對于百貨業的走勢仍不敢盲目樂觀。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百貨業已高懸盈利警報。從上市企業的半年報和三季報來看,百貨業的盈利能力已經在下降,綜合毛利潤已從十年前的30%下降至如今不到15%。
不僅如此,電商在2012年的頻頻發力,無論是京東商城與國美、蘇寧等發起“8·15”電商價格戰,還是淘寶、天貓在“雙十一”當天吸金191億元,都讓百貨業感受到強烈的沖擊。在頻頻下滑的銷售額和盈利預警面前,百貨業頗為迷茫,唯有通過頻繁的打折促銷競賽來撬動消費者的口袋。
而今,在經濟不景氣、電商等多重擠壓及百貨業態自身老化的沖擊下,以零售差價為主要盈利模式的百貨業不得不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
產業升級,提升消費體驗是關鍵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粵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慶認為,百貨的轉型之路可以簡單歸納為三條路:復合化、專業化和電商化。其中,所謂的復合化就是從單體百貨店轉型為以商場、餐飲、娛樂等服務為一體的購物中心,來提升服務的多樣性和便利性。
這一建議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贊同。廣百集團副總經理潘建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廣百新建的百貨正在走復合化之路,其在花都、增城的店都是以購物中心模式出現。
百貨業的同質化現象頗為嚴重,而走專業化之路,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特色,或許是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廣州天河城百貨旗下的番禺萬博歐萊斯名牌折扣店、奧體歐萊斯名牌折扣店等以名牌折扣店為特色的專業店去年業績表現都不錯。
海印又一城總經理陳凱利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打折促銷,百貨業升級更應該從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方面下功夫,這也是百貨業能夠與電商抗衡的利器所在。
取電商之所長,補百貨之短板
同時,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與電子商務聯合或者自己試水電子商務,也是傳統百貨業謀求戰略轉型的一種出路。
其實,近年來,廣州友誼、廣百、王府井等百貨早已紛紛“觸電”,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也有百貨商場借天貓等電商平臺開設自己的旗艦店。盡管傳統百貨商場自建的電子商務平臺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技術水平不足、專業團隊欠缺、營銷經驗不足、物流配送模式落后、業務方向和定位不清等,但轉型電商的這種探索畢竟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專家指出,無論電商平臺還是傳統百貨,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復合化,消費者并不在意商品是從哪個渠道買來的,而是在意自己購買的商品價格劃不劃算、購買是否方便以及購物體驗和服務好不好。百貨商場的轉型升級,最關鍵的還是從這三方面入手。
(來源:樂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