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消費成全球經濟增長“龍頭股”
股市停擺、匯市休假、貴金屬期貨交易暫停……連續七天的蛇年春節長假,使原本聚焦中國股市、樓市、人民幣匯率和貴金屬交易的目光,轉向春節消費市場。數千億元的春節消費大禮包為緩慢復蘇的全球經濟帶來“利好”。
2月1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的監測顯示,大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重點監測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5390億元,比2012年春節期間增長14.7%。
全家團聚、外出旅游、休閑購物,長達七天的春節長假,是中國人集中消費的“黃金期”。39個重點旅游城市監測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共接待游客7600萬人次,同比增長15%。
年味十足的傳統消費占據了春節消費主要市場,吃穿用等剛性需求保持了穩定增長。
春節期間北京各大廟會人潮涌動,僅地壇廟會就接待游客102.4萬人次,同比增長9.3%;稻香村等傳統糕點店門庭若市,“京八件”等禮盒銷售額比去年增長近10%。
“最近10年來,中國人的春節消費幾乎每年都有20%的金額增長,這在全球范圍內非常罕見。”2003年起就關注中國“春節消費”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殷志林評價。
春節黃金周期間,一些省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同比增長率分別是:四川約302.4億元,增長19%;河南約297億元,增長17.9%;安徽約181億元,增長17;江蘇約161.3億元,增長13.1%;湖北約110億元,增長16.5%%……
中國人的消費熱情連年攀升,中西部省區的消費品增長速度將近20%。“這在全球范圍都是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摩根大通亞太區高級咨詢顧問斯丹利指出,地方經濟數據尤其是零售品數據顯現的“消費潛力”也很強。
在全球消費不振的背景下,中國的春節消費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龍頭股”。
中國人不斷增強的消費力令世界側目。去年春節期間赴歐洲的中國游客在奢侈品上花費72億美元,占其間歐洲奢侈品銷售總額62%。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中國越來越明顯地成為全球消費的拉動力之一。
蛇年新春,中國出境游持續增長,港澳臺地區及泰國、韓國、歐洲等成為熱門出境游目的地。中國春節似乎成了世界的“黃金周”。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中國春節使得低迷的世界經濟環境回暖,讓很多沉陷于經濟危機泥潭中的國家看到了財運和希望。“中國從‘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正在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斯丹利評價。
收入持續增長是中國人敢于消費的動力源泉。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為此,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相繼提高了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最低工資標準等。
而中共高層“八項規定”令行禁止,則大大剔除了春節消費中“公款因素”,這使得中國蛇年春節的消費更大程度上能夠代表“民生需求”。
常年研究中國發展問題的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李志宇認為,這意味著蛇年春節中國人的消費依靠實實在在的“民生內需”而不是“納稅人的公款”,中國人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多頭”而不是虛擬的“空頭”。
(來源:新華網)